头条:半月谈丨“山瑶人”出山记
来源:新华社新闻时间:2023-02-28 10:15:26

“山瑶人”出山记

半月谈记者 浦超

冰箱、手机、电饭煲;楼房、摩托、水泥路……这些是32岁的袁东志在1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在他家都变成现实。


(相关资料图)

袁东志是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归朝镇龙绍村大龙井小组村民,是当地瑶族山瑶支系群众(俗称“山瑶人”)。近10年来,对“山瑶人”的精准帮扶,使得昔日落后的村寨发生巨变,曾经贫穷的“山瑶人”搬下大山,走出门去,过上新生活。

曾吃玉米糊,住杈杈房

10年前的一天,半月谈记者从富宁县城出发,沿着崎岖山路驱车颠簸行驶了近3个小时,又爬行两个多小时陡峭的石山路,才到达大龙井村小组。当时大龙井村小组只有8户村民,居住在篱笆房或杈杈房中。低矮的房屋歪歪斜斜,四面透风。

当时袁东志家的房子建在石头中间,是用树枝和茅草搭建的简易房,家里一件像样家具都没有。半月谈记者就坐在房屋中间的石头上采访。“最大心愿是把房子建好一点。”袁东志说。

富宁县“山瑶人”目前分散居住在该县归朝、洞波、那能、者桑、新华、花甲6个乡镇,共有2033户8845人。富宁县委副书记陈凤廷介绍,长期以来,“山瑶人”绝大部分居住在高寒石漠化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到2009年,这个群体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和袁东志家一样,当时90%以上的“山瑶人”不仅住房差,温饱都是问题。袁东志同村村民袁贵荣家每月仅吃一顿肉和米饭,平时都是吃雨水搅拌的玉米糊和苦菜。

富宁县乡村振兴局介绍,“山瑶人”当时户均年收入800元以下的超80%,有40%没有解决温饱,396户缺粮。

住上新房子,用上新家电

陈凤廷介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近10年来,富宁县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了多项工程扶持“山瑶人”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5亿余元。

富宁县对791户3489人实施县内易地搬迁,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农田、教育卫生、产业发展等项目;对120户600人实行集镇转移安置,解决住房等问题;对具备就地解决温饱条件的1122户4756人就近就地扶持。

袁贵荣家曾经居住的茅草房改造成了砖瓦房的羊圈 浦超 摄

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大龙井小组看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片的茅草房、杈杈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砖瓦房、小平房,部分村民还盖起小楼。

袁贵荣家现在住的是统一建设的小平房。“现在住的是政府帮我们建盖的房子,从茅草屋搬进小平房,生活发生了巨变。”袁贵荣笑着说。

袁贵荣旁边是袁东志家的三层小楼房。近年来,袁东志每年都去广东省打工,每月收入有4000多元。挣到钱后,他在统建房的基础上加盖了两层。

出门走公路,增收有门路

为改善“山瑶人”生存环境,富宁县整合资金,几乎修通了所有“山瑶人”居住村组的公路,并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截至2022年底,全县已修通进村公路28条200多公里,硬化村内道路15万平方米。富宁县委书记刘光祥表示,县里争取在未来3年内把“山瑶人”聚居地区的通村公路全部硬化。

袁贵荣说,以前赶集要走山路,有的地方要抓着树枝、藤蔓才能过,村民称这种路为“猴子路”,如今有了公路,可以骑摩托车去赶集。

路好了,还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富宁县积极引导“山瑶人”发展苦参、油茶、核桃、八角、甘蔗等产业,每年人均增收1500余元。此外,县里还组织和引导群众到县内外务工。袁贵荣说,村里许多小伙子都买了摩托车,他儿子近几年在广东省打工,去年贷款买了一辆小轿车,现在生活条件好,不再为吃穿发愁。

(刊于《半月谈》2023年第3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