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快报:湾区大视野丨深圳碳市场开市十年 创造多个第一
来源:证券时报时间:2023-06-19 08:58:56
自2013年6月18日开市以来,作为全国首个启动交易的试点市场,深圳碳市场在10年中取得了多个第一:碳市场流动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全国试点碳市场配额成交额率先突破1亿、10亿元……目前累计交易额更是突破20亿元。

6月18日,“绿色发展,碳寻未来”深圳碳市场开市十周年活动在深圳举行。随着气候变化议题愈发获得海内外重视,国内的碳市场交易也应运而生,而作为全国首个启动交易的试点市场,深圳碳市场无疑是一个标杆性的存在。

据了解,自2013年6月18日开市以来,作为全国首个启动交易的试点市场,深圳碳市场在10年中取得了多个第一:碳市场流动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全国试点碳市场配额成交额率先突破1亿、10亿元……目前累计交易额更是突破20亿元。


【资料图】

分析人士指出,深圳碳市场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开市10年来,深圳碳市场运行有序稳定,结构性减排成效显著,在法律制度框架构建、市场机制体系设计、碳金融产品创新、境外投资者引进等方面主动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深圳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

亮出优异“成绩单”

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率先启动,这也打响了全国碳交易的“第一枪”。

“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启动交易的碳排放交易平台,截至目前累计交易量已经超过1亿吨,累计成交额已经达到20亿元,年均流动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同时我们也是全国第一个打通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的碳市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刘洋说。

对此,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刘畅也表示,“2013年深圳率先敲响开市的钟声,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发展中国家首个启动的碳交易市场。10年回望,如今我们已基本建成制度健全、交易规范、市场活跃、减排显著、创新发展的试点碳市场。”

资料显示,近年来,深圳碳市场不断走上新台阶。2022年深圳碳市场交易额2.47亿元,同比增长30.39%;碳配额交易额2.30亿元,同比增长188.40%;年末碳配额收盘价53.50元,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20亿元大关;碳市场流动率为21.25%,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根据深圳生态环境局2022年12月28日发布的《关于公布重点排放单位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情况等信息的公告》,2021年度深圳市碳排放履约工作已顺利完成,全市747家重点排放单位中746家足额履行了年度碳排放履约义务,履约率为99.87%。

据统计,深圳碳市场促进管控制造业企业平均碳排放强度下降42.07%、工业增加值增长62.65%,形成“双向脱钩”理想发展态势。经《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权威发布,深圳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值五分之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刘洋表示,深圳只占试点碳市场3%的配额空间,但深圳碳市场的交易量、交易额占比却都达到了两位数以上。“10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建立完善碳交易顶层布局,发挥特区立法优势,推出‘1+1+N’制度体系,为碳市场运行保驾护航,实现持续深化碳交易体系机制建设,消化碳排放总量目标引领,建立配额管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优化碳排放量化核查机制,更新交易规则,丰富资源交易品种,改进交易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合作交流。”

顶层设计功不可没

作为深圳碳市场设计者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表示,一开始深圳并不在碳交易试点名单中。但最终深圳碳排放交易试点申请成功的重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深圳能依托区位优势探索建立深港互联互通的区域碳市场,并作为与国际碳市场对接的窗口和桥梁。二是虽然深圳自身碳排放量不高,但与其他试点省市不同,深圳碳排放具有间接碳排放占比高、排放源众多且分散、排放企业外向性强、交通和建筑碳排放占比不断上升等特点,在深圳开展碳市场试点,能够为后工业化阶段、超大城市碳排放治理提供先行探索。

“深圳碳市场的建设和成功运行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顶层的碳交易法律法规、配套的部门行政规单、实操的碳交易制度规则,三个层次的法律法规制度环环相扣方能有放推进碳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吴德林表示,早在2012年10月,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就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

在2022年,深圳更是发布了《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这一管理办法也正式取代了2014年发布的《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如整合了交易方式、创新设立公益碳账户、建立健全碳普惠制度。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绿色发展的“深圳样板”,《管理办法》还明确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证减排量交易品种,将低碳行为碳积分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抵销机制联动,降低企业节能降碳成本。

除了顶层设计,吴德林指出,深圳碳市场的建设和成功运行还离不开奖优惩劣的分配机制。针对制造业企业产出水平波动大、产品异质性强等问题,提出以单位增加值碳强度为基准进行配额分配,既能够将高度异质的产品标准量化,又能够良好地与城市和区域碳强度管控目标相挂钩。针对政府与制造业企业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创造性地应用了有限理性重复博弈理论,提出独特的碳配额分配方法并将其转化为易于操作的分配软件,达到了既能控制碳排放总目标、实现碳强度下降;又能适度调整分配配额,使配额分配与经济发展挂钩。

“经过10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碳市场上大部分企业是盈利的,少部分企业是要付出的,总体水平是72%以上的企业在碳市场上是获益的,所以企业积极应对碳市场、积极去履约能激发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刘洋表示,这也表明碳市场并不是一个阻碍经济发展、阻碍企业发展的市场,实际上能起到奖励先进、惩罚落后的作用,最终助力产业的转型升级。

碳市场将发挥更大作用

“碳市场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到如今全球碳市场数量增至28个,它覆盖排放量达到90亿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刘畅表示,全国碳市场即将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截至6月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5亿吨,累计成交额107.92亿元。未来碳交易机制还将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吴德林看来,深圳碳市场未来应着眼于五项工作:一是加强信息披露,并推动碳资产进入会计报表。通过碳信息披露提升深圳纳管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对碳市场的信心。在充分保护企业信息前提下,披露城市碳排放限制要求、纳管企业实际排放情况,提高对“碳有价”、“碳增值”的认知。二是加强针对城市消费端排放的碳市场建设。基于深圳消费端间接排放占比高且持续上升的特点,将深圳碳市场建设重心转至消费端间接排放管控,与全国碳市场、广东碳市场形成差异化分工和互补。三是搭建金融机构与低碳项目对接的服务平台。依托金融机构与低碳项目对接的服务平台,鼓励更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绿色货券、绿色基金及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四是申请成为我国碳市场对接国际碳市场的先锋试点。充分利用深圳可开展跨境碳排放交易试点的优势,率先与SDM(可持续发展机制)下国际减排量交易体系对接,主动参与SDM国际标准制定、全球减排成果转移登记等建设工作。五是提升碳市场对实现“双碳”目标支撑作用。加强城市碳强度下降与碳排放达峰之间的关联,探索通过碳交易激励分布式光伏安装应用、绿电购置等方式方法,提升碳交易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

针对深圳碳市场的未来,刘畅也表示,第一,持续深化深圳碳交易试点,推动城市碳减排目标如期实现。要强化碳市场的总量目标引领,助力城市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逐步扩大碳交易覆盖范围,推动管控的重心从工业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建筑业。

第二,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框架下,建立深港合作机制。双碳目标下,大湾区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深圳毗邻香港,在碳排放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建议深港合作通过以下几点切入:一是扩大自愿减排市场服务范围;二是提升大湾区居民企业的普惠意识;三是加强市场两地碳金融及期货投资领域创新合作,四是通过拓展深港合作的经验和模式,全面建设合作共赢大湾区低碳市场。

第三,探索深圳碳市场与国际自愿减排市场的对话连接。随着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形势的日渐严峻,企业面临的国际碳关税和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减碳压力增加,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为出口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应着力于自愿减排交易标准的互认和机制对接,努力打造外向型的碳市场,助力企业确立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带动上下游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责编:万健祎

校对:王锦程

乘全面注册制东风,证券时报官网全新升级

隆重上线“信披+”频道↓↓↓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关键词: